江西赛维倒下一场ldquo曲尽人散
这几天,一条标题为“12家国有银行在江西亏掉亿”财经新闻很火,事起光伏行业巨头江西赛维被法院近日的一纸文书批准强裁重组。
详情不再赘述,总之外界对于赛维的强裁重组,满是质疑。与此同时,赛维重整管理人也迅速站出来用“四个不”来回应质疑声:一,银行损失亿元一说不靠谱;二,资产估值过低一说不存在;三,清偿率过低一说不准确;四,马洪硅料公司被贱卖一说不符合事实。
从以上“四个不”回应可以简洁明了看出质疑的重点。事已至此,木已成舟,结果已定,最受伤的恐怕就是牵涉其中的十余家银行,忙活好几年不但连口瓜没吃上,最后还白白搭进去多亿真金白银。
而此次赛维事件很明显又是一场中国特色烙印很深的经济事件,主流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更多地停留在分析资产负债表等的“技术层面”,有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许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今晚,笔者想简单聊聊这个事,聊聊这起事件中的三个主角——赛维、银行、zf他们之间的那层“三角关系”。
赛维从无到有、从默默无名到业界翘楚、名震中华的成长过程中,zf一路扮演着“给土地、给政策、绿灯行”的保驾护航者角色,而银行则扮演了提供其发展所需资金的“奶妈”角色。
在中国,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游戏规则”:一家企业想要做强做大,首先要和zf搞好关系,其次是要跟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当然,企业、zf、银行三者最后能够不约而同地共聚一桌,也是为了各取所需。简而言之,企业需要“政策+钱”,zf需要政绩,银行则需要利息。
作为回报,zf和银行在赛维成长壮大后也不同程度地品尝到了“胜利果实”。具体讲,对于zf,赛维的一时雄起,正好填补了江西省在企业发展品牌甚至是行业发展品牌方面的缺失和尴尬。一度,赛维之于江西,犹如当年的海尔之于中国、当年的微软之于美国。当地各级zf有了这样一家拿得出手的企业品牌作为“政绩”,估计各位zf大员肯定心满意足,甚至是喜出望外了。而银行也心满意足地收到了赛维回报的源源不断的贷款利息......
而赛维自家人也赚得盆钵满钵,其年轻老板一度财富上百亿,排在中国富豪榜前列。
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更可惜的是赛维这桌宴席“起得急而盛,散得快而惨”。一场光伏行业的漫天飞雪呼啸而至,夹杂着片片雪花的冷风吹得赛维瞬间摇摇欲坠、大厦将倾......
挣扎了数年,赛维终究还是逃不过市场的判决。
结局凄凄惨惨戚戚,却早已注定。这纸法院判决书只是在法理上确认了“市场判决”这一事实,同时,更是扑灭了银行那暗淡无奈目光中仅存的一丝丝幻想。
对于这纸“法定散席通知书”,银行是最不愿接受的,毕竟损失太惨重,被一张纸打败太残酷;zf次之,一是必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是一次巨大打击,二是显示出zf无力救活赛维的无能尴尬,更可能部分zf官员因此受到追责;而赛维或许是三者中唯一一个期待这纸“法定散席通知书”,因为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甩下这堆沉重的负债包袱了。
一场中国式“经济”宴席,就这样,在这一个凉意渐浓的秋天,别有一番意味地终归于曲尽人散。
留下的只剩一堆狼藉、满地鸡毛。
而我,却依然有几个疑问想说:
一是,为何中国企业或者说中国企业家一直喜欢盲目扎堆、一窝蜂地进入一个行业?
当年,各大企业、各大省份地区纷纷争先恐后、恨不得快人一步挤进光伏这个新兴产业去分一杯羹,而无视潜在的不确定性风险。
说到这,让我想起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去年下半年突然火起来的“重庆小面”。当时几乎每隔一天就出现一家新店,一家挨着一家,一时家家食客爆满、生意兴隆,但不到一年功夫,绝大多数的面馆现在已门可罗雀、接近关门大吉了。
大学时候读过一本书,记不清书名了,其中讲了中国商人和犹太商人各自经商的故事:犹太人会经商世人皆知,比如他们在一条街上有人先开一家饭馆,然后其他犹太商人看到后会陆续地紧挨着开一家酒吧,再开一家咖啡馆、电影院、美容院......然后各不相同、但有机互补地健康共存成长。而中国商人在一条街上开了一家饭馆,其他的中国商人看到后会迅速地开同样的一家饭馆,第三家饭馆、第四家饭馆......最后是一起携手关门大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这恰恰反应了我们中国商人一直未曾改变的“急功近利自相残杀”的顽疾,光伏这个行业的几年间落到个江河日下地步多半要归咎于这个原因。
二是,中国的银行何时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
赛维借贷泥潭中,12家国有银行深度沦陷,有多重原因。首先是自身原因,就像上面中国人做生意的故事,赛维蒸蒸日上时,各家银行会主动送钱上门,争取分一块蛋糕吃,风险意识当作耳旁风,当风险出现一个也跑不了了。另外,作为国有的银行,风险出现时,又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则来行事,还要受到各个层面的压力而屈服——比如,不得不接受zf下达的不得压贷抽贷、要继续“输血”的或明或暗的“指令”。因为本身这些银行就是国有,政令哪敢不听,体制作怪耳。最后,银行只能眼睁睁哑巴吃黄连。
中国的银行,尤其立志跻身世界一流的“四大”,别看动不动市值常年霸占世界宝座,但请先考虑怎么有个外国银行的那种市场化公司样吧,再考虑跻身一流也不迟。
三是,zf为企业背书何时休?
一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曾明确主张过经济运行发展更应该依托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在目前的中国,由于各种原因,“看不见的手”往往更多地受制于“看得见的手”。
赛维借贷金额能够滚雪球般的到了接近亿、负债率更是高的离谱。话说,银行傻吗?要知道银行在民众印象中比猴还精。银行能借给赛维亿,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一个原因,“看得见的手”在左右着“宴席”,zf在赛维盲目扩张发展中,一次次地为其背书,然后银行一次又一次地选择信任,而其信任的与其说是赛维,不如说是zf。
结果,就是银行为zf这一次次的“背书”而买单。
希望,悲剧不再上演,或者退一步说,越来越少。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