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硬核时代的大国品牌TCL中环用技术

深响原创·作者|李静林

“我们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呼唤硬核的突破。”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对全球形势与企业当前境遇做出综合分析之后,发出如此感叹。

纵观过去十年、二十年,诸多企业的发展或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或依靠财大气粗的资本、或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创新、或利用人口红利,在水大鱼大的市场中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增长奇迹。但高速的增长并非商业的常态,日拱一卒的底色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逐渐显露。过去的红利已是今日的常态,时代洪流下,生存之术是什么?机会又藏在哪里?

“那些见证时间的砂砾,方能成为能量的密钥。”——央视《大国品牌》的一句旁白给出了答案。只有穿透时间的技术突破,被时间与实践验证的核心能力,才是解码的钥匙。在近期的节目中,央视选取了TCL中环为案例,进一步阐释“大国品牌”如何实现全球领先、如何助推能源转型、绿色发展,实现商业成功的同时也造福社会。

图源:央视《大国品牌》视频

光伏行业,国之重器

TCL中环的前身是年成立的天津半导体材料厂和年组建的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太阳能单晶硅制造领域。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领域,光伏作为颠覆人类获取能源方式的「新能源」产业沉浮跌宕、历经了诸多风雨。

千禧年后,中国的光伏产业飞速发展。年,中国光伏企业接近千家,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国。但高光的背面却是“三头在外”——90%原料依赖进口、90%产品出口到欧美、90%的核心技术不在手里。

当时的中国光伏企业有想要从原材料角度突破,改变过去只是“来料加工”的模式,赛维投资建设马洪硅料厂、英利建立六九硅业,试图掌握原料上的主动权。但国际市场多晶硅被热炒,主动权很难掌握。在各种无奈与忿恨下,“大国品牌”们只有一条路——用技术创新来突围。中国华陆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维平带领他的团队向多晶硅核心提纯技术发起冲锋,华陆多晶硅装置落地,创建了三项世界第一。

在欧美的各种所谓反补贴反倾销“围剿”下,中国光伏产业亦是选择了技术突破的路线,年,突破单晶硅切割供应,一举变革整个硅料行业,同年阳光电源逆变器效率全线突破99%。也就是这样在技术路线上日拱一卒,中国光伏从“三头在外”走向了三个“世界第一”:光伏制造世界第一,光伏装机量世界第一,光伏发电量世界第一。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技术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企业在行业、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而这一点从光伏行业的客观规律来看亦然。

光伏行业产业链条很长。产业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加工和采集,主要包括对形成电池的硅料和硅片的加工。TCL中环的主要业务就居于上游,并且是该领域中绝对的头部企业。中游主要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环节市值规模接近万亿,其中盈利能力最好的企业也大多集中在上游环节。该产业的下游则集中在光伏发电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集中式电站两种。

当前,光伏行业最显著的特征便是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中,产量排名前五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6.7%、84%、53.9%和63.4%,头部企业的规模效应明显。

产业链条复杂、行业集中度高这两个特点都意味着技术在竞争与发展中会是那个“拉开差距”的关键要素——这个领域注定是强者的较量。

我们看到,光伏行业没有“小鱼”,从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来看,光伏是中国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推动国家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制造规模、产业化技术水平、应用市场拓展、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位居全球前列,这一领域也有着必须时刻保持“创新状态”的压力与动力。

在国家能源局拟定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分领域能源规划中提到,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领域将会持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到年,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量有望接近GW。

时势造英雄,这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是挑战,自然也是机遇。

用技术创新克服周期

TCL中环接受了挑战,并抓住了机遇。从将金刚线切割技术引入到光伏行业,到G12超薄大尺寸单晶硅片的发布……技术创新的意念刻在了TCL中环的骨子里。

TCL中环总经理沈浩平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产销规模如何,持续的技术开发能力,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中环坚持走技术路线,力求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推动技术的迭代和制造水平的提升。”这句话点明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表达了TCL中环的战略定位。

技术,始终是大国品牌的压舱石,也是TCL中环赖以生存的根基。

年,TCL中环推出了G12“夸父”系列大硅片。该产品一经推出,便帮助TCL中环在行业内建立起全新的标准。沈浩平在公布G12大硅片时曾表示,这是“革命性”的技术变革,将“颠覆”整个行业。

从技术指标来看,G12的直径达到mm(12英寸),边长mm,同比常规产品M2面积增加了80.5%,单片电池功率能够达到9.92%,是常规产品发电功率的两倍。在电池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尺寸越大意味着组件接触太阳面积更大,发电效率自然也就更大。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曾做过测算,硅片在支架上的成本减少了25%,核算到度电成本上,最多可以降低0.1元/w。

硅片尺寸,是光伏行业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而以G12硅片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问世,也预示着对传统尺寸硅片的快速代替。今年2月,PVInfolink发布报告表示,从年第三季度开始,大尺寸硅片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预计年,大尺寸硅片包括和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9%。

目前,TCL中环已是全球最大的硅片供应商。根据公司规划,到年末,其硅片产能将达到GW,其中G12大硅片产能占比将达90%以上。据CPIA预测,年大尺寸硅片市占率将达50%,年将超过75%。大尺寸硅片以极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G12硅片所带来的积极市场反馈,对于TCL中环来说,意味着公司可以进一步获得行业定价权、标价权和定义权,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并且在光伏这一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中,领先于市场的科技创新,也能帮助企业增强抵抗风险、对抗周期的能力。

在产业层面上,做大光伏硅片,可以提升光电转化效率,帮助下游产业链降低了制造成本,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降本增效,在能源利用的道路上,帮助各环节企业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对更大层面的社会来说,光电转化效率每提升1%,都预示着人类在能源利用上向前迈了一大步。从做大光伏硅片开始,人类在探索清洁能源,追求节能环保的路上将会更进一步。

G12单晶硅片

电池元件有了突破性进步,下一步就要在组件环节继续创新,叠瓦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这项技术指的是,通过叠瓦组件将电池片一片一片地排列,形似屋顶瓦片一般,故而命名为“叠瓦”。这样的排列组合方式,取消了传统组件排布时电池片之间的缝隙,提高了同等发电面积的发电效率。同时,叠瓦组件采用并联电路,较传统组件的串联电路拥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某一块电池板的阴影遮挡或者损坏不会影响整块电池板的发电。

TCL中环的叠瓦技术拥有全球专利体系,技术优势显著。通过在叠瓦技术上的不断精进,TCL中环的制造能力被进一步提升,同时给公司带来了更多业务增量。这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举措,给TCL中环在未来应对全球化挑战时更大的底气。

企业创新总是环环相扣,层层推演。单一技术的演进离不开企业生产方式的革新。

自年起,TCL中环便开始向日本、德国等先进制造国家学习,策划企业制造模式向工业4.0转型,以此来进一步解决规模化制造与个性化供需之间的矛盾。

截至目前,TCL中环已形成少人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人均产值已达万/人/年,人均工资超2万美金/年,在满足北美、欧洲劳动成本较高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全球在地化制造的能力。当前,TCL中环已经实现了晶片制造体系全产线的自动化运行,并计划于年底实现“黑灯工厂”。

“黑灯工厂”是DarkFactory的直译,即智慧工厂,在未来愿景下,工业机器人将会直接取代工厂人力,实现在成本和效率层面质的提升。

TCL中环智慧切片工厂

在企业制度层面,中环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年母公司天津中环集团混改,引入TCL科技作为股东,并实施了一系列提质增效措施。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表示:“发展光伏新能源,是TCL的重大战略选择,TCL中环新能源,将以技术创新,精益制造和产业链布局,力争实现光伏单晶和硅片的全球领先。”混改之后,年中环在业绩上实现了大幅增长。年,中环营收达到亿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为44.35亿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58%。公司在运营、决策效率和成本管控能力上都得到了提升。年光伏硅片业务毛利率为21.2%,环比提升3.31个百分点。

战略布局上,TCL中环也在不断扩大着企业版图。

在全球布局层面,本月TCL中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约2亿美元认购MAXN公司发行的5年期可转债。来自美国的MAXN,在叠瓦技术上有着领先的优势,此次强强联合,也进一步增强了TCL中环的科技实力。

在国内布局层面,年2月1日,TCL中环宣布在宁夏投资建设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宁夏中环定位成为全球领先、单体最大的光伏硅单晶智慧工厂、绿色工厂。项目共分四个模块建设,目前一模块已经全面投产,并于今年1月17日成功完成首颗G12单晶下线。

TCL中环在内蒙古中环产业城围绕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等计划总投资约亿元。这是TCL中环混改后的第二个重大投资项目。

正如沈浩平所说,技术的创新和迭代离不开专注,需要耐得住寂寞,尤其需要技术秘诀(know-how)的积累和沉淀。而在公司团队建设方面,沈浩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加强自身的创新力和执行力。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吸取经验,推动技术创新和更加Smart(智慧)的工作。”

专注、耐得住寂寞,几乎是任何行业想要保持活力和创造动力的基本素养,李东生表示:“TCL对所有科研人员的要求是要有‘工程商人’的思维,将科技和业务互锁,让技术创新体现出商业价值。”

无独有偶,在正在热映的影片《独行月球》中,我们也看到了TCL的身影,TCL是该部影片的独家合作伙伴。科幻电影天马行空,但无限的脑洞背后,需要有科技作为支撑。科幻是科技的终极想象,未来科幻的精彩是由科技进步构成的。

科幻发展之路与科技发展之路一样,创新与投入都是艰难的,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来说,又是必须做好的正确的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