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重构安徽发展格局先行军

白癜风初期能治好么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02/5668928.html

  全省唯一连续4年获省政府稳增长贡献奖的省辖市、中国量子通信节点城市、华东最具特色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安徽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连续3年全省第一......

  回望近年来宿州市工业的发展历程,宿州摘星揽月,成果丰硕。

  栉风沐雨,宿州走出了培大引强的工业新道路;砥砺前行,宿州形成了转型升级的产业新质态;筚路蓝缕,宿州构架了数字发展的制造新格局。

  一项项荣誉,一个个成果,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一个城市向上攀登的决心,成为宿州“工业强市”最生动的注脚。

  “”行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绿色食品暨农产品加工、轻纺鞋服2个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家居建材3个产业超亿元;2户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10户企业超50亿元......这是今年年初宿州市制定的《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要求3-5年内,宿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要靠企业提质扩量增效来实现。近年来,宿州市健全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紧盯“小升规”“规提质”,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争创一批在细分领域领先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实各项惠企稳企政策,稳定现有规模企业生产经营,提升企业质量,培育百亿级企业。5年内累计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户左右,累计新增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5户左右,累计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户左右。

  技术改造是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的坚实基础。近年来,宿州上云赋智,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继续实施制造强市“”重点技改行动计划,围绕10大产业,主攻高端、智能、绿色、精品、服务型5大制造,每年重点调度推进项技改项目,5年内实现新一轮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全面开展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技术改造。落实省“零增地”技改审批方式改革政策。现有企业新上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由各载体单位按照招商引资政策予以奖补。

  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必须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走好“科创+产业”路子。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主动对接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及G60科创走廊。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协同科研院所、制造企业、行业协会等各类创新主体,通过“揭榜挂帅”“竞争赛马”“联合攻关”等开展科技攻坚,5年内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50项以上,滚动实施制造业重点领域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10项。聚焦“企业出题、科技答题”,每年举办1-2场政产学研对接活动。健全完善“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栽树工程,5年内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0个以上。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5年内力争培育省技术创新中心、省产业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0个以上。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10家,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标准推动“一中心四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安徽先进建筑材料研究院等建设与运营。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集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征集、发布、对接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风险投资用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对标“三首”产品研制需求清单研发新产品,5年内新增“三首”产品30项。

  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坚持“建平台、用平台”相互促进,重点引进1家国内领先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2家行业型、专业型和区域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建设绿色家居建材产业、服装产业、制鞋产业、绿色食品、砀山梨产业等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10家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2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案例。联合优质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赋能宿州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深度上云企业达家。面向全市规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展工业互联网素质提升培训。

  在土地“分母”不变前提下,通过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分子”,提高亩均效益,让传统制造企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新路。近年来,宿州把深化“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着力构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制定出台了《宿州市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各县区、园区已基本完成亩均效益评价工作。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方式,推进资源要素向综合评价高的企业集聚,清理闲置用地、低效用地、低效闲置资产和“烂尾”项目,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多措并举,宿州市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效果明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居全省第7位、皖北第1位。

  分行业看,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68.6%;22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占比62.8%。分地区看,县区中,萧县、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砀山县分别增长9.9%、6.1%、5.5%、3.8%、2.7%;市管园区中,宿州经开区、市高新区、宿马园区分别增长11.2%、10.8%、-14.5%。分领域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6%,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对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6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

  宿州市还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地区受省政府督查激励。

  无中生有,跃上“中国云都”

  华为云、腾讯云、量子云等“云”聚宿州,阿里、腾讯、浪潮、网易、奇安信、华瑞赛维5G实验室等互联网头部企业落户宿州,1余家云计算、大数据及智能制造相关企业深耕宿州,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已成规模,导航领域亚洲唯一虚拟全景测试实验室在宿州落成......近年来,宿州大力推动数字化建设,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宿州,过去长期被贴上“农业大市”的标签。10年前,宿州正站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城市扩容拉开帷幕,但经济总量与人口规模不相匹配,产业发展层次低与环境约束“天花板”相互碰头,大量传统产业亟需转型升级。

  如何快速“突围”?宿州作出了大胆抉择。

  “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是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越的突破口。”宿州市委、市政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将云计算作为首位产业,高位承接、高起点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很快,中国第一代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世纪互联率先登陆,华为、中国电信紧随其后,长城宽带、科大讯飞等知名云计算企业纷至沓来,“无中生有”形成了全国瞩目的云计算产业集群。

  如果说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高速公路”,那么一个个优质的企业和项目,则是奔驰于“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宿州紧紧抓住招商这个“牛鼻子”,助力数字经济强链补链,让更多好项目落地“驰骋”。短短数年间,宿州吸引了包括华为、世纪互联、中国电信在内的众多知名互联网企业落户。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宿州大力布局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建立科技创新和服务保障“2+7”综合政策体系,安徽首个5G连片试验区在宿州已成规模,导航领域亚洲唯一虚拟全景测试实验室落地宿州,全市建成5G基站数量位居全省第3。宿州市政府与上海科创办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小型超算中心、半导体研发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新材料研发平台“一中心四平台”。积极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6+2”试验平台,规划建设15万平方米的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基地。宿州数字经济加速由“跟跑”向“领跑”跨越。

  经过多年发展,宿州现已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云计算产业典范城市、长三角区域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中心、安徽省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双招双引”,在“第一战场”上驰骋

  “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宿州市重兵布阵。借客商之“船”,乘资金之“风”,紧盯全市十大重点产业,围绕产业特点,按照产业“鱼骨图”和招商路线图,开展招商。

  实施“兵团式”招商。建立闲置项目信息库。按照有利于项目落地、确保项目不闲置不搁置不流失的总原则,鼓励县区、市管园区对符合宿州产业导向、本地难以落地的在谈项目,及时提供线索进入市级项目库,由市投资促进中心推送给其他产业相适的县区和园区,对闲置信息成功落地的,给予引荐单位年度加分考核。会同产业专班联合招商。市投资促进中心及驻外分局获取的项目信息,按照产业类别和有关需求,及时推送给各产业组和有关市直部门联合推进,项目成功落地的,计算为各产业专班实绩。实行扁平化管理。市投资促进中心按照“1+1+1”模式,安排10名同志,每人联系一个驻外小分队、一个产业小分队,聚焦主责主业,把驻点城市研究透、把产业研究透,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和招商精准度。

  实施“滚雪球式”招商。市投资促进中心结合“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和本单位“企业红色家园”党建品牌创建活动,联合各县区、园区定期走访落地企业,定期组织企业家恳谈会,摸排落地项目上下游企业的投资意向信息、落地企业的增资扩股信息等,发挥好市场主体招商作用,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修订鼓励投资政策。凡外来投资企业在本地追加投资,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部分视同为招商引资新增项目,给予同等政策待遇,促进企业“二次创业”;凡落地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的,给予一定激励。搭建投资平台。鼓励县区、园区与企业合作举办产品发布会和行业年会,策划好招商推介、产业对接、产业论坛、行业峰会、展览展示等特色活动,借助企业经营活动平台开展产业招商推介,推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实施“掏鸟窝式”招商。发挥各类商协会的作用,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三地一区”建设和“双招双引”中作用的意见》,深挖商协会信息资源,涵养一批潜在的投资企业。加强与社会资本的对接。社会资本对于产业的理解、企业的调研比较深入,对于项目前景触角更加灵敏。密切与基金机构的联系,获取项目信息、研判项目质量,力争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洽谈、落地。

  围绕十大重点产业,落实“链长制”工作方案,探索“链长+链主”协同推进机制,动态培育“链主型”企业10户以上,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上下游共同体生态圈。由十大重点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推进组牵头,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每年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个以上。梯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基地—集群”,力争创建2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5个左右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和工程。通过项目带动、产业培育,打造绿色食品暨农产品加工、轻纺鞋服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新材料、绿色家居建材3个亿级产业集群和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健康、新能源暨节能环保、数字创意和文化旅游体育等一批新兴产业。

  “宿事速办”,优化营商环境

  “以企业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检验标准,努力厚植‘近者悦、远者来’的优质土壤,以营商环境‘软实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硬实力’,以为企服务新成果、作风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凝心聚力。”这是在2月17日上午召开的宿州市召开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会上,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启荣向全市发出的召唤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巩固提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畅通各级各部门与群众、企业的沟通渠道,宿州市结合长三角先进经验,搭建“宿事速办”工作平台,打造“宿事速办”服务品牌,着力改进便民利企服务工作。

  作业宿州市政府设立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宿事速办”工作平台整合了“”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市长信箱、市统一互动交流平台、政务服务网宿州分厅、皖事通APP、宿州发布   宿州市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现有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数字赋能,完善提升智能语音导航、智能受理、智能派单、智慧质检、智慧督办等功能,加快智能受理、派单、质检等能力建设,实现诉求信息实时比对排重、诉求办理进度自助查询、诉求办理结果可见可评。

  打开皖事通APP,宿州群众可以很快找到“宿事速办”版块,实时查询自己诉求事项办理的全过程。何时受理、何时转办、交到了哪个部门办理、办理进度如何等等,在家中就可以通过手机了解,无需再打电话或者上门询问,并且还能对办理结果进行评价。

  宿州市还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热线联动机制,除、、等紧急热线外,全市各级各部门设立的服务热线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立并在该市接听的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统一归并至“”热线,打造接得通、答得顺、办得好、评得真的“连心线”和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为确保“宿事速办”服务品牌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目前,宿州市构建了三级网络体系,实行了三级督办机制,建立健全了以按时反馈率、按时办结率、问题解决率、群众和企业满意率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力求推动各级各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问题诉求办理质量明显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件件实事,折射出宿州市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效。年,宿州市营商环境18项考核指标中,10项全省前七、8项全省前五。

  历史川流不息,时代考卷常新。迈向高质量发展,宿州工业接下来怎么干?

  “十四五”期间,宿州市将锚定“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全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均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0%。

  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宿州的敢拼敢闯锐气,深厚的发展基础赋予了宿州转型升级的底气,浓厚的干事氛围赋予了宿州大胆求新的勇气。

  宿州市将持续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务实落实、真抓实干,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宿州力量。

 

来源:安徽经济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03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