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叉集团研究报告叉车民企龙头,增长活力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方证券,杨震、丁昊、刘嘉倩)
1.叉车民企龙头,公司经营稳健1.1叉车行业双龙头之一,产品系列齐全
公司发展超六旬,综合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强劲。杭叉集团前身是成立于年的杭州机械修配厂,该厂年开始试制叉车并取得成功,年更名为杭州叉车厂,从事叉车专业化生产。公司年通过改制成为杭州叉车有限公司,年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年更名为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公司引进巨星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年底,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杭叉集团及其前身生产叉车已有近60年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叉车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之一。杭叉集团和安徽合力是中国叉车行业双龙头,根据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的评选,-年杭叉集团均位于全球叉车制造商排行榜第8位,安徽合力则位于第7位。
我国叉车行业双龙头之一,产品系列齐全。杭叉集团主营叉车等工业车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包括1-48吨内燃叉车、0.75-48吨电动叉车、集装箱正面吊、空箱堆高机、牵引车、搬运车、堆垛车、越野叉车、高空作业车辆、强夯机等全系列、多品种的产品以及多款AGV智能工业车辆,规格品种达上万种,同时为客户提供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以及包括产品配件销售、修理、租赁、再制造等在内的工业车辆后市场业务。
1.2股权结构清晰,产业链布局完善
公司股权结构清晰,民企、国资均有持股。杭叉集团的控股股东是杭叉控股,持股比例41.34%。年,巨星集团通过股份转让的方式开始成为杭叉控股的控股股东。截至年三季报,巨星控股持有杭叉控股78.98%的股份,巨星科技持有杭叉控股20%的股份,仇建平先生通过持有巨星控股和巨星科技的股份,拥有杭叉控股98.98%的表决权,是杭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杭叉集团第二大股东是由杭州市国资委控股90%、浙江省财政厅持股10%的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
产业链布局完善,营销服务体系完备。根据年半年报,公司共拥有78家子公司,其中生产型子公司10余家,负责生产叉车专用零部件和各类叉车产品,也是公司整合供应链优质资源的重要手段;销售型、服务型子公司60余家,销售型子公司遍布全国和全球五大洲,为公司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提供优质的渠道,服务型子公司则为下游客户提供后市场服务和智能物流解决方案等。截至年上半年,公司已有60余个国内区域性营销服务中心,在欧洲、北美洲、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共设立了9家海外销售中心和1个海外研发中心,公司在海内外市场共设立了70余家直属销售公司及余家授权经销商和特许经销店。完备的全球化营销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支持杭叉产品畅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1.3穿越周期持续成长,公司治理稳健
穿越行业周期,业绩规模持续扩大。-年,公司的营业收入由55.08亿元增长到.12亿元,复合增长率为9.14%;归母净利润由1.94亿元增长到9.8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5.93%。在行业的下行周期,公司业绩均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年在叉车内需下滑的背景下,公司凭借产品结构的改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维持了利润的增长。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5亿元,同比增长10.12%;实现归母净利润13.05亿元,同比增长74.89%,已超过年全年水平。我们认为除了产品结构的改善和海外业务快速增长以外,原材料价格下行企稳和汇兑因素也对业绩增长有一定贡献。
利润率水平控制良好,费用管控能力保持稳定。公司利润率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年起公司的销售费用中不再包含运输费,叠加当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公司注重费用管控,随着公司产品收入规模的扩大,规模效应显现,管理费用率稳步下降,财务费用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近5年研发费用率基本维持在4%以上。公司各项费用率保持相对平稳,体现了公司治理的稳健性。
年下半年以来,业绩增速大幅跑赢营收增速,盈利能力逐步改善。年,公司营收增速在持平附近震荡,但归母净利润增速逐季提升;年前三季度,单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均在10%左右,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均显著高于营收增速。利润率方面,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呈现向好趋势。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改善的主要原因有:1)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2)全球化战略的持续兑现,3)原材料价格高位下行的影响开始体现在报表端,4)汇率因素的影响,5)投资收益的贡献。
2.叉车行业逻辑顺、趋势明,新增长点孕育新生命力2.1叉车需求短期与制造业、物流业景气度相关,长期由“叉车替人”驱动
叉车是具备成长属性的通用设备,需求短期内受到宏观经济景气度影响。不同于以地产和基建为主要下游的工程机械,叉车需求主要来自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增长。相比于以挖机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叉车销量增速的波动规律与通用设备更为类似。同时,叉车具有比挖机和机床更好的成长性。从9至年,我国叉车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8%,远高于挖机销量(8.1%)和金属切削机床产量(-0.1%)的同期值。叉车因其下游的广泛性和通用性而具备一定的通用设备属性,而单次投资成本低、投资回收期快又使其具备一定的工业消费品属性,因此成长性好于一般的通用设备。叉车销量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影响,短期来看,其增速与制造业“晴雨表”PMI指数的增速较为一致,反映制造业下游景气度可有效带动叉车需求。
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与制造业GDP有较强相关性;仓储叉车销量与物流业景气度相关,疫情后二者共振更强。平衡重式叉车广泛应用于各类制造业,是叉车中应用最广的品类。因此,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与制造业景气度较为相关。根据我们的测算,制造业GDP与平衡重式叉车销量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二者的增速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年平衡重式叉车销量增速显著高于制造业GDP增速,我们认为与平衡重式叉车的电动化趋势有关。仓储叉车要用于快递、仓储和短距离商品转运等物流环节。其销量增速与快递业务量增速相关。我国快递业伴随着电商业的发展,经历了-年的快速增长后,-年依然维持了24%以上的同比增速。年受到局部地区疫情的影响,当年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仅为2.1%,仓储叉车销量同比小幅下滑0.4%。年随着疫情影响缓解,快递业务量和仓储叉车销量增速均有所改善。我们发现,从年开始,仓储叉车销量增速与快递业务量增速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一致。我们推测主要的原因是,在疫情前时代,很多的仓储物流运输需求由手动的轻小型搬运车辆(板车)来完成;在疫情影响下,人力资源的稀缺叠加人力成本的提高,使得仓储叉车替代板车的进程加快,快递业中仓储叉车的需求得到提升,二者变化逐渐趋同。
我国叉车销量与劳动力新增人口呈现“剪刀差”,“叉车换人”趋势明显。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统计,过去3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呈现先增后降的形态,从年约6.7亿一路爬坡至年峰值8.3亿,随后进入缓慢下降阶段。增量方面,过去10年我国每年劳动力新增人口从万以上逐年降低,年由正转负,年减少近万人,“人口红利”正在逐渐被消耗,劳动力人口“新鲜血液”明显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年,我国叉车销量从每年30万台左右迅速上升至80万台,年复合增速达11%,“剪刀差”体现了明显的人工替代效应。随着未来我国社会结构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人口整体规模将进一步萎缩,人工替代有望成为叉车需求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2.2电动化势不可挡,出海方兴未艾
我国叉车电动化率逐渐提升,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我国电动叉车在总销量中的占比从8年的27.2%提升至年上半年的64.5%,叉车电动化率逐年稳步提升,其中III类车对电动化率的提升贡献较大。而在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叉车销量结构中,电动叉车占比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年,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叉车电动化率分别维持在80%、60%和50%以上。未来随着我国环保排放政策的不断趋严、工厂对工作环境要求的提升,平衡重叉车中电动占比预计将持续提升,同时电动步行式仓储叉车对板车的持续替代将大幅提升电动叉车销量,未来我国叉车电动化渗透率有望向欧洲靠拢。
在平衡重式叉车中,电动平衡重式叉车相比内燃平衡重式叉车优势明显,平衡重式叉车电动化进程近几年快速推进但仍有较大空间。在双碳大背景下,工业车辆近年来呈现环保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电动平衡重式叉车符合国家节能减排、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经济政策,平衡重式叉车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从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看,电动平衡重式叉车相比内燃平衡重式叉车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性。此外,电动平衡重式叉车相比内燃平衡重式叉车还具有噪音小、人工操作复杂程度低等诸多优势。从我国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上看,年全年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为50.5万台,其中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的销量为37.3万台,电动平衡重式叉车的销量为13.2万台。平衡重式叉车中电动产品销量占比已经从年12.5%提升至年的26.1%,年上半年平衡重式叉车电动化率进一步提升,达26.9%。纵观国际市场,近几年欧洲、亚洲、澳洲等地区平衡重式叉车销量中电动叉车占比呈提升趋势;与欧洲、美洲相比,亚洲平衡重式叉车电动化率仍偏低,年欧洲和美洲平衡重式叉车电动率占比分别为61.7%/33.5%,而亚洲仅为28.7%。我们认为未来电动平衡重式叉车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叉车出口韧性较强,销量占比呈提升趋势。年我国叉车内销快速增长,年以来增速明显放缓;年在下游制造业需求低迷的影响下,叉车内销量同比下滑12.4%。年起我国叉车出口销量增速持续提高,年受贸易摩擦影响,行业出口增速下滑。年疫情影响导致海外企业供应链受阻、产能受限,受益于国内制造业产业链较快恢复,叉车出口销量增速回升。年出口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后,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年的高基数下,依然实现了14.5%的同比增速,年前10个月叉车出口销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叉车出口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年叉车出口销量占比为22.7%,年1-10月出口占比已提升至33.5%,出口已成为我国叉车市场的重要支撑。我们预计未来随着海外市场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对中国叉车产品的认知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带动叉车出口销量占比继续增长。
在海外市场景气和国内叉车企业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年以来本土叉车企业海外营收占比大幅提升。得益于疫情后中国稳定的供应链、海外市场景气以及本土企业持续提升的全球竞争力,安徽合力和杭叉集团两大国内叉车龙头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自年以来大幅提升,年两家龙头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分别达到29.6%和35.0%。根据两家公司公布的半年报,H1安徽合力实现海外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34%;杭叉集团实现海外收入27.2亿元,同比增长32.7%,均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
国际叉车巨头收入分布较为分散,国内叉车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有望持续深化。与国际巨头相比,国内企业的本土收入占比仍处于较高水平,海外市场提升空间较大。国际叉车巨头丰田工业和凯傲集团的收入分布较为分散。财年,丰田工业超过70%的收入来自海外,这样的收入结构部分受到日本本土市场规模较小的影响;年,凯傲集团营收中超过45%来自西欧以外地区。我国叉车龙头海外收入占比虽然有所提升,但国内收入依然占据主要部分,与国际巨头(如凯傲)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年以来叉车出口的快速发展既受益于海外企业供应链受阻提供的契机,又离不开国内企业积极进行的全球化拓展。我们总结中国叉车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供应链优势,中国叉车企业供应链配套完整,交货周期短;2)服务优势,中国企业的快速响应和全方位服务,给海外客户带来良好体验;3)锂电产业链优势;4)叉车的智能化应用。展望未来,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叉车的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国内叉车龙头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海外市场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2.3后市场为叉车赋能,智能物流解决方案与叉车协同互补
后市场业务范围广泛,与叉车业务相伴相生、相互赋能。叉车的后市场业务一般包括配件、租赁、修理、改装、生产再制造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国内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消费习惯不同。西方消费者习惯于长时间使用叉车,直到报废为止;国内消费者习惯使用相对便宜的产品,在叉车发生较大故障时,更换新叉车。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叉车不断迭代,整体质量不断提升,“以换代修”的现象将逐步减少,叠加叉车保有量的增长,维修和零部件配套更换市场有望迎来繁荣。对于租赁公司来说,叉车租赁业务固定成本投资回收期短。对于企业来说,叉车租赁能够使企业有效规避叉车换型、维修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在灵活性上也颇具优势。随着参与租赁业务的叉车公司不断增加,租赁市场不断成熟,与二手叉车销售市场不断融合,叉车租赁发展未来可期,叉车行业生态圈将愈发健康。
国际叉车龙头后市场业务体量大、占比高,国内企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国际叉车龙头丰田以其完善的后市场业务著称,根据其FY年报,财年丰田物料搬运业务中整车销售收入占比约36%,租赁、售后支持等后市场业务营收约亿元人民币,在物料搬运业务营收中占比接近44%。另一国际叉车龙头凯傲集团的营收结构也与丰田类似,年凯傲集团营收中叉车销售占比约33%,后市场服务占比约33%,后市场服务营收约亿元。而国内叉车龙头企业的业务结构与国际龙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安徽合力转债说明书,-H1,尽管合力后市场业务体量持续增长,但营收占比仅有16-20%。合力与丰田、凯傲等全球龙头在后市场业务规模上的差距远大于整车销售规模上的差距。对标国际巨头丰田,国内企业的后市场业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看未来,从单机向智能物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发展,是叉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叉车作为物料搬运设备,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起到衔接的作用。叉车企业以智能物料搬运设备为突破口,提供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将获得除设备销售之外的其他更高附加值业务的收入,占据智能物流系统市场规模中更多的份额,提高自身盈利能力。
全球物流仓储系统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有赖于对工业生产过程的深度理解,国内企业尚未进入头部行列。根据美国《现代物料搬运杂志》MMH,年全球仓储物流系统TOP2分别为日本大福和凯傲集团旗下的德马泰克,二者营收规模均超过40亿美元,占TOP20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4%和13%,其余的18家企业收入占比均不到10%,竞争格局相对分散。智能物流仓储系统业务需要有对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深刻理解,因此头部企业中既有专注于物流领域的大福、凯傲等企业,也不乏丰田工业、霍尼韦尔等跨行业巨头。中国智能仓储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内企业规模有限,尚未进入全球头部行列。
国际叉车龙头积极布局物流解决方案,与自身叉车业务协同互补。丰田工业立足于自身全球领先的叉车业务,通过在叉车领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提供自动化存储和检索系统、自动引导车和其他叉车产品,将业务领域扩展到仓储物流解决方案领域,结合仓库安全性及控制系统,提供最匹配的叉车及最适合的货架解决方案,从而优化业务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年,丰田收购总部位于荷兰的范德兰德和总部位于北美的巴斯蒂安,年,丰田收购总部位于德国的Viastore。在北美,巴斯蒂安通过加强与丰田和RAYMOND品牌经销商的合作来获得为叉车用户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机会;范德兰德则针对不同行业和重点业务类别进行系统开发,促进与丰田工业内部的合作,将其系统引入日本和北美市场。丰田物流解决方案业务体系内的各家公司紧密合作、各取所长,让丰田得以提供优质的物流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客户的运营效率。
凯傲通过收购布局供应链解决方案,极大完善了业务体系。凯傲集团年收购德马泰克后,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对营收形成了强支撑。德马泰克是一家集成自动化技术、软件与服务,致力于优化供应链的集成商,有超过名专业的物流员工为全球客户群提供了超过0套集成系统。收购德马泰克后,凯傲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从年的3.66亿欧元快速增长至年的37.89亿元,CAGR达48%。年凯傲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达34%。除了德马泰克外,凯傲集团近几年频频通过收购方式布局物流解决方案业务,与叉车业务形成强力的协同互补。
丰田和凯傲等全球头部企业在物流解决方案的新领域取得突破和成果,为国内品牌未来拓展业务线提供了启示。我国正处于仓储物流升级阶段,产业数字化极大地带动着智能仓储行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的仓储物流行业正在由集成系统阶段向智能自动化仓储阶段迈进,不再局限于搬运、存取、输送、分拣等单一环节的智能化,而是在大规模应用堆垛机、分拣机、AGV等智能化设备以及MES、WMS、WCS等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的高标仓建设,物流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需求前景广阔。我国智能仓储行业市场规模由年.7亿元增至年.9亿元,CAGR达15.1%,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年我国智能仓储行业规模可进一步达到.5亿元。其中,以AGV为代表的工业移动机器人是智能物流中应用的重要设备。根据新战略移动机器人网的预测,中国工业移动机器人市场规模从年的12亿元快速扩张至年的亿元,CAGR近48%。我们认为,在智能物流及智能制造需求的带动下,智能物流及工业移动机器人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叉车厂商有望从叉车AGV等硬件设备入手逐步打开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市场空间。
3.前瞻布局新能源和全球化,多元业务释放新活力3.1布局发展新能源,引领行业新趋势
公司持续投入新能源叉车,发力锂电产品。公司已掌握了电动叉车锂电专用架构平台技术、高电压永磁同步技术、快速充电技术等新能源工业车辆核心技术,在行业中率先发布了1.5-48t平衡重式高压锂电叉车、20-60t锂电牵引车、集装箱正面吊和空箱堆高机等全系列高压锂电车型,在作业效率、耐候性、安全性、可靠性及舒适性方面均优于内燃车型,实现了从“替代内燃”到“超越内燃”的重大跨越,产品应用于港口、汽车、钢铁及造纸等行业,在工业车辆减排降碳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杭叉解决方案”。此外,公司还在行业内首先推出了锂电专用前移式叉车、氢燃料电池专用叉车等新能源产品,0.6-48t全系列产品均实现新能源化。通过前瞻性布局新能源产品,公司形成了具备性能领先、型谱齐全、供应链稳定、品牌认可度高等优势的竞争格局。
先发布局新能源产业链,投资扩产提升新能源叉车产能。在突破产品核心技术以外,公司还积极布局锂电产业链。电池方面,年,杭叉集团、宁德时代与杭州鹏成共同签订全新架构锂电产品备忘录,年,三家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定制开发工业车辆专用异形锂电池,批量应用于平衡重式、前移式、仓储车等全系列电动产品;在电机方面公司与技术成熟的供应商合作;电控方面,年,杭叉集团战略入股河南嘉晨智能,在电控、智能仪表等方面进行布局。我们认为以上布局将有助于公司在新能源工业车辆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电控等三电核心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在叉车新能源化的浪潮下,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将为公司提供先发优势。此外,公司凭借可转债“年产6万台新能源叉车建设投资项目”等技改项目的实施,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进一步提升零部件和整机的焊接、涂装、组装能力,同时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产品品质,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前瞻性布局氢燃料电池叉车,持续深化新能源布局。氢能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虽然初步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条件,但仍然存在加氢成本高、加氢难、技术成熟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作为新能源工业车辆的先行者,公司率先对氢燃料电池应用技术进行了前瞻性布局。早在年,公司已着手开展对氢燃料电池应用技术的前期调研,并于年正式立项研发。年8月,公司氢燃料电池叉车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天津港保税区签约落地。年,公司完成了6-10t氢燃料电池叉车的开发;年,2-18t氢燃料电池专用叉车正式推向市场。从市场角度看,公司产品也持续获得市场认可。年3月,公司全资子公司杭叉新能源与新氢动力签订了首批台氢燃料电池叉车订单,并于当年4月底前全部交付完毕,目前已正式服务燕山石化等公司;年12月,杭叉新能源与新氢动力第二次批量采购台氢燃料电池叉车合同成功签约。年至今,公司又陆续与多家客户签订氢燃料电池叉车订单。我们认为未来随着产业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以及氢能源产业链成熟度进一步提高,氢燃料叉车也有望逐渐打开市场。
3.2海外扩张进行时,出口销售快速增长
坚持全球化战略,加速布设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年,杭叉集团在德国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正式迈出国际化步伐。近两年海外市场拓展明显加速,年,公司在荷兰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备件与服务中心,并在澳大利亚与泰国新成立了两家销售子公司;年上半年,公司大步流星、步履不停,新成立了墨西哥和巴西公司,并全资收购了一家澳大利亚经销商。目前,杭叉集团已建设了由9个海外销售公司、1个海外研发中心、余家海内外经销商组成的全球营销网络以及覆盖主要市场的多层级配件供应及售后服务体系,提升了对全球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和更加贴心的专业化服务。
厚积薄发,海外业务快速扩张。经过多年的海外布局,疫情突发为供应链较快恢复的国内企业提供了机会,公司的海外业务开始进入兑现期。-年,杭叉海外业务营收从8.8亿元增长至50.4亿元,CAGR达33.7%,海外业务营收占比也从16.4%提升至35.0%。年上半年,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公司实现出口销售收入27.2亿元,在连续高增两年后继续实现同比32.7%的增长。海外营收的增长也有效增厚了公司利润,-年杭叉集团海外业务毛利率均高于国内业务毛利率。年,在国内需求承压的背景下,公司海外业务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产品结构改善和汇率影响,毛利率大幅提升。我们认为,随着公司海外布局的不断完善,海外市场对杭叉品牌的认知度将不断增强,公司的海外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海外业务对公司利润端的支撑有望进一步加强。
3.3完善后市场,加码智能物流
通过子公司发力海外后市场、推进租赁业务,完善后市场业务布局。年5月,杭叉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浙江杭叉赛维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杭叉赛维思的主营业务包括整机配件销售、铅酸改锂与锂电池销售、OEM配套、OEM整机、租赁业务、维保业务、个性化产品质保及技术方案支持等,是杭叉集团海外市场售后服务的专职机构,主要职责是做好海外子公司及客户的售后服务工作。我们认为公司此举将提升对全球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有效拓展后市场业务,助力提升杭叉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的租赁业务主要由旗下控股子公司杭叉租赁完成,目前公司的叉车产品已通过租赁方式广泛服务物流、棉纺、汽零等多个行业。
构建智能物流板块,智能物流业务持续获得订单。杭叉的智能物流板块由杭叉智能,杭叉奥卡姆拉以及汉和智能构建。随着国内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进程的持续推进,对智能物流系统的需求将强势增长。与叉车销售业务相比,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具备更高的附加值,是叉车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公司已经在AGV设备、自动化系统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且搭建了自己的集成了智能物流系统的智慧工厂。公司智能物流板块的产业链一体化建设也频频取得突破。年10月公司智能物流板块单月销售额突破亿元;年上半年,杭叉智能中标及实施多个大项目,应用于饮料企业、新能源汽车等领军企业,销售总合同额同比增长%,营收同比增长%。我们认为,仓储物流行业正从机械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公司有望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市场布局优势获得新增长点。
设立合资子公司加码智能物流,布局逐渐完善。年2月,杭叉集团与奥卡姆拉株式会社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杭叉集团与奥卡姆拉分别占总股本的51%和49%。奥卡姆拉总部位于日本,是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办公家具、智能物流装备、工业车辆变速器等,在日本国内设有12个生产基地,同时在亚美欧等海外地区拥有12家子公司。财年奥卡姆拉实现营收人民币亿元,其中智能物流装备的营收约人民币7亿元,是日本前十大智能物流装备供应商。本次合作旨在整合双方在智能物流方面的资源,使杭叉奥卡姆拉成为具备从方案设计到各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服务等能力的国际一流智能物流装备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快的智能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我们认为,杭叉奥卡姆拉的成立将有效夯实杭叉集团智能物流板块的整体实力,为杭叉的多元化业务释放新活力。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