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战争欧美联合绞杀,却终被中国斩落马下

这是一个充满无数争议的领域。

美国曾向全世界宣告:要用它开启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欧洲更是扬言:要用它重新夺回世界能源的话语权。

它曾经是中国首富的制造机,但却也是多位大佬的事业坟场。

前有无数高人在它身上折戟沉沙,后起的新秀们却依然对它心之向往。

上帝说:“这个世界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中国说:“光应该用来发电,于是便有了中国光伏。”

大家好!

今天咱们来讲,曾经被欧美联合绞杀过,但如今却屹立于世界新能源之巅的:中国光伏!

小标题:从美国吹牛开始

年4月26日,《纽约时报》用巨幅头版新闻宣布了一个消息:

“美国将带领全世界,开启用太阳能建设人类文明的新时代!”

因为就在前一天,素有现代科技摇篮之称的贝尔实验室,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硅光伏电池。

不过,按照当时的光电转化效率计算。

如果你想用光伏发电把一壶水给烧开,至少需要万美元的成本。

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这几十年来的通货膨胀,一个小目标勉强能烧开10壶水。

如此低效的发电能力,显然是无法开启新时代的。

所以,起初美国也只是把太阳能电池,用于航空航天等不需要考虑成本的领域。

因此,美国的光伏产业在昙花一现后,便被尘封了起来。

直到20年后。

年,石油危机爆发。沙特的石油禁运,让美国的能源工业瞬间陷入被动局面。

在石油价格不断飙涨的背景下,为了尽快走出石油短缺造成的困境。

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条款,对光伏产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人才。

到了年,美国的ARCOSOLAR公司就成为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光伏组件生产商。

一时间美国的光伏产业风光无限。

为了让光伏电池尽快走进民用市场。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宣布开启“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

号召所有美国人在自家房顶建设光伏系统,美国的光伏产业如火如荼地大步向前。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进行下去,美国毫无疑问将会成为世界光伏领域的绝对霸主。

但没想到,这竟然成了美国光伏产业的巅峰。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世界光伏领域的新秀:中国入场了!

草莽期的中国光伏

中国的光伏产业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年中国就研制出了首块硅单晶。

年7月到11月。由王占国院士率领的中科院半导体所组,更是完成了太阳能电池的批量生产。

不过,同样是由于成本高昂,最初也只能是在卫星上使用。

而中国的光伏产业真正进入商业领域,则要再往后推30年。

要讲好这段故事,那肯定就绕不开颇具传奇色彩的商业大佬。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

年,施正荣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陈姓家庭。

由于家庭条件太差,施正荣就被父母送到了河对岸的一户姓施的人家。

不过,施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施正荣从小就跟着养父母插秧、干农活儿。

青少年时期,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狗日的才插秧!”

插秧种地的辛苦,也更加坚定了施正荣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念。

年,25岁的施正荣远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

他的老师正是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也是年的诺贝尔环境奖得主。

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施正荣放弃了在澳大利亚的安稳生活。

带着自己的14项太阳能技术发明专利回到国内。

为了获得政策支持,施正荣在国内各个城市间来回穿梭。

每到一个地方,施正荣总要说出那句,在当时听起来非常不靠谱儿的话。“给我万美元,我给你做一个世界第一的大企业。”

因为当时中国的光伏产业体量非常小。技术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国际能源署更是预测:到年中国的光伏总装机量也不会超过0.1G瓦。

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预测要比施正荣的吹牛更不靠谱儿。

因为截止年年底,中国光伏的总装机量已经达到了48.2G瓦,稳居世界第一。

在辗转了七八个城市以后,无锡市政府决定:支持施正荣这个天方夜谭的想法。

年1月,无锡尚德公司正式成立。

施正荣以40万美元的现金,和价值万美元的技术,占股25%。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并担任总经理。

年,无锡尚德第一条1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

而仅仅是这一条生产线,就超过了此前全国四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但这对于施正荣来说,才刚刚开始。

年,全球光伏产业大爆发。

欧盟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法案后,对于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补贴达到了顶峰。

而作为光伏电池组装领域的先行者。

施正荣和他的尚德,在这一轮大补贴的浪潮中,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

数据显示,当年无锡尚德的公司利润接近万美元。

年12月,尚德在完成公司私有化后登陆纽交所上市。

这也让尚德成为了,中国大陆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民营企业。

年,施正荣以23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

后来,施正荣更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

当年那个在田间插秧骂脏话的少年,俨然已经是众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那一年,施正荣春风得意。

和许多一夜暴富的人一样,施正荣的奢侈生活也开始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他买了近十辆豪车:奔驰、宝马、路虎、沃尔沃。

和英国的查尔斯王子谈合作,和美国的副总统共进晚餐。见不同的人就开不同的车。

雇佣的六个保镖更是常伴其左右。

在成为首富以后,出身贫苦的施正荣彻彻底底地来了一次报复性消费。

但光伏产业的造福神话却并没有止步于施正荣。

在当时,光伏产业就如同后来的房地产一样,绝对称得上是首富制造机。

年,苗连生的英利新能源成功登陆美国纽交所。那一年,苗连生凭借.6亿美元的资产成为河北省的首富。

与此同时,彭小峰在年7月份才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公司。也成功登陆纽交所。

32岁的彭小峰更是因此成为当时的江西省首富。排在他后一位的,则是恒大的许家印。

但疯狂的背后,一场中国光伏行业的灭顶之灾却也在悄悄的酝酿。

绝境中的中国光伏

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一时间,各个行业风声鹤唳。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之下,保住创收产业成了各个国家的首要任务。

而中国的光伏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自然也就成了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

这里也简单跟大家科普一下光伏产业的结构: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原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和光伏系统等五个部分。

流程就是先从硅矿中提取多晶硅料。

然后将多晶硅料加工成单晶硅片或者多晶硅片。

接着将硅片加工成用来发电的电池片。最后再进行组装,做成光伏电池进行销售。

其中,技术门槛较高的前三个部分,主要都集中在欧美国家。

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加工组装部分则主要由中国来做。

在中国组装完成后,再对海外市场进行出口。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两头在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灵活性高,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但缺点就是容易被上下游挤压利润。

年以前,全球用来供应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原材料产量还不到一万吨。

但需求量却接近两万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多晶硅料的价格急速膨胀。

比如,在年,多晶硅料的价格每公斤还不到20美元。

但到了年,就涨到了美元一公斤。

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为了保证企业利润,中国的光伏企业,只能提前囤积多晶硅料。

年,无锡尚德与美国的多晶硅巨头MEMC,签订了接近60亿美元多晶硅合同。

到了年,又再次与另一家美国多晶硅巨头Hoku,签订了6.87亿美元的供货合同。

但没想到,这却为尚德埋下了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

年,金融危机爆发。

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欧盟,几乎将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为零。

没有了补贴,光伏电池的市场需求急速下降。

这不仅断了中国光伏产品的销路,更是引发了多晶硅的原材料成本暴跌。

年,多晶硅原材料的成本价为美元一公斤。黑市甚至高达美元一公斤。

而到了年,直接暴跌至40美元一公斤。

而中国光伏企业,先前与美国多晶硅巨头,签订的长期供货合同的成本价。大多都在80美元一公斤。

也就是说,年以后,单单是原材料成本。中国生产的光伏产品就要比别人贵很多。

这对于以加工组装为主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几乎毫无利润可言。

不过,由于当时中国的人工成本并不高。

所以短时间内还是可以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继续维持基础的生存。

然而,此时一场更大的危机却正在悄悄袭来。

年,中美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为了保住美国本土的光伏产业。美国率先展开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这里也简单跟大家科普一下“反倾销”和“反补贴”。

比如,在你们村子里,张三是卖鸡的,而隔壁村的李四也是卖鸡的。

正常来说,一只鸡成本是30元左右,市场售价在40元。

由于张三的养殖规模远大于李四。张三为了占领隔壁村的市场,于是就以20元的售价在隔壁村卖鸡。

这样一来,李四肯定就没法干了。等李四彻底退出养鸡行业了,张三再把价格涨回来,然后完全占领市场。

这种恶意竞争的方式就是倾销。

而反倾销就是李四村子的村长,为了让李四能够继续养鸡。不至于村里的肉鸡市场被张三垄断。于是用村子的力量强制对张三进行打压,逼迫张三退出。

同理,“反补贴”也是差不多的逻辑。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反倾销是指责企业恶意竞争。反补贴,则主要是指责国家违规对企业进行补贴。

当然这只不过是美国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谎言。为了保护本土光伏企业,找的打压别国企业的借口而已。跟现如今对华为的操作,殊途同归。

美国展开双反调查后。天合光能、无锡尚德、英利等企业纷纷展开应诉。

但即便是选择应诉,这几家最终也都分别被征收了31%左右的关税。

而对于那些未应诉的中国光伏企业,税率则直接高达%。

所以,不难发现:美国名义上是调查,实际上则是为了打压。

随后,欧盟也紧跟美国的步伐,展开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

原料成本上涨,中国的光伏企业还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

但巨额关税的加征,则彻底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中国光伏企业龙头的无锡尚德,自然就成了风暴中最危险的那颗大树。

年,无锡尚德选择提前结束与美国的多晶硅巨头MEMC,签订的10年期的合同。并赔了2.12亿美元的天价违约金。

到了年上半年,尚德的下坡路已经无法阻挡。股价从巅峰时刻的90美元一股,一路跌破1美元。平均每天亏损0万美元,施正荣的23亿美元身家也一夜归零。

年3月20日,无锡尚德宣布破产,中国初代光伏王者失落离场。

除了施正荣的无锡尚德外,其他光伏企业也并不好过。

苗连生的英利、彭小峰的赛维LDK,也都纷纷面临破产压力。

不过,作为参加过越战老兵的苗连生。却并没有像施正荣那样直接甩手离去,把烂摊子留给当地。

而是选择压上全部身家,继续为英利续命。这后来也成为光伏行业的一桩美谈。

但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年是中国光伏行业最落魄的一年。

灵魂黑夜

海外市场的风云变化,以及欧美等国的恶意打压,让中国彻底清醒了:

如果中国光伏不掌握核心技术,那在谈判桌上就没有任何话语权。

此时,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选择彻底放弃,多年积累付之一炬,以后光伏产品全部从国外进口。

要么选择迎难而上,扶持国内光伏市场继续发展,形成对外的制衡格局。

艰难时刻,中国选择了迎难而上。

但接下来中国的光伏产业,却走出了一条比中国乒乓球还要残酷的路。

比如一些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做到了一流,但在国内市场却依旧压力山大。

而更加残酷的是:即便是做到了国内光伏行业的第一,还要面临它的终极对手火电厂。

因为光伏发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平价上网”。

在没有达到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之前,光伏企业就必须不断投资搞研发,不断革自己的命。

比如,在年,中国光伏的度电成本是五块钱一度电。

到了年,欧美发起双反打压时。

中国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下降到了八毛钱一度电。

这个成本,在一些欧美国家早就符合了平价上网的标准。

但中国的火力度电成本,一般都在三毛到五毛钱之间。如果光伏发电做不到这个标准,就只能继续投资搞研发。

对此,施正荣有过一个经典描述:“任何一种产品,只要有中国人去卖,就一定会卖到亏损为止。”

中国崛起

年,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90%的光伏企业,都在欧美发起的双反危机中破产倒闭。产业整体损失超过20亿美元。

但是,却也有一些幸运的人。

不但安全度过了这场危机。更是从前辈手里接过画笔,继续描绘新时代下中国光伏的辉煌。

其中,最具代表的则是朱共山的协鑫集团,以及李振国的隆基股份。

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在中国光伏最锋芒毕露的时期,却选择了沉下心来从事光伏技术突破。

这也使得他们在双反危机中得以保全。

不同的是,协鑫集团选择了多晶硅赛道。而隆基股份则选择专注单晶硅进行突破。

一直以来,光伏行业都是高污染的代表。

其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多晶硅的副产品四氯化硅含有剧毒和腐蚀性。

而协鑫集团所使用的冷氢化技术。

却可以使四氯化硅在低温高压的环境下,转化为三氯氢硅。而三氯氢硅恰恰又是多晶硅的重要原材料。

这一技术创新,直接让协鑫的多晶硅成本从年的40美元一公斤,下降到年的25美元一公斤。

也正是这一秘密武器,让协鑫抗下了欧美的双反打压。

年7月,双反危机过后。

中国开始加大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明确光伏发电的电价补贴标准为0.42元每度,原则上补贴上限为20年。

有了国家补贴,协鑫更是一鼓作气,加大研发投入。同年,协鑫在国际上击败德国硅料霸主:瓦克公司。

一举打破海外的技术垄断,并拿下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登顶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

这一成绩,倘若放到欧美,协鑫自然是可以高枕无忧。但不幸的是,协鑫却是在中国。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年,国家正式提出“光伏领跑者计划”。

要求:只有多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8%。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化效率达到了18.9%,才能获得补贴扶持。

也正是这个计划,掀起了光伏电池行业,单多晶技术的大反转。

因为此时,中国光伏领域的又一股势力崛起了。那就是李振国的隆基股份。

由于单晶硅的切片成本要远高于多晶硅,且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突破。

虽然光电转化效率要高于多晶硅,但却并不被行业所看好。

但李振国却坚持认为:“既然单晶硅的切片成本高,那就应该思考如何攻克切片技术,而不是选择放弃。因为光伏发电的成本最终还是要看光电转化效率。”

这可能就和李振国偏执的理科生性格有关了。但也正是李振国的这份执着,让隆基打开了新局面。

年以前,单晶硅的切割一直使用的都是砂浆切割。但这种切割技术的原料非常复杂,并且成本下降空间也比较小。

而李振国发现:如果用金刚线切割单晶硅柱,不但速度更快,并且还可以让机器的生产效率提升3倍。

只不过,那时候金刚线的技术还不成熟,并且还掌握在日本厂商手里。

但李振国决定率先在光伏行业采用这一技术。

年,隆基开始从砂浆切割转向使用金刚线切割。

起初,由于技术不成熟,成本昂贵,隆基不得不面对巨大亏损。

不过,仅仅过了6个月,金刚线的成本就降下来了。

年,隆基开始量产金刚线切割的硅片。但此时整体单晶硅的成本还是偏高。

为了进一步优化推广技术,隆基决定抗住压力。

允许切片厂每年亏损万元来使用这个技术。

在隆基的坚持下,年,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从此以后,隆基也开始将旗下所有砂浆切片机升级为金刚线切割机。

这项技术的普及,不但让隆基拿到了反超的主动权。

更是为国内的光伏产业,每年省下了亿元的成本。

当然,除了金刚线切割技术外。隆基在年还率先推出了单晶PERC电池,将单多晶电池的效率差距,拉大到3%。

凭借这两项技术优势,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市场地位产生了两级翻转。

年年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出货量首次超过多晶硅。

而隆基也凭借对行业本质的认知,和坚持不懈的创新,逐步走向行业龙头的位置。

技术的创新,使得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补贴的进一步下调。

年,光伏发电补贴从0.42元每度下调至0.37元每度。

这也彻底动摇了协鑫集团在光伏领域的市场地位。

年,随着隆基对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竟然逼得协鑫需要出售旗下的发电站,才能维持生产。

这一次,轮到协鑫陷入被动局面了。

但中国光伏企业间的竞争,却远比国际光伏的竞争更为惨烈。

在单晶硅技术上的失利,让协鑫深刻意识到了占领技术高地的重要性。

年,协鑫收购美国清洁能源公司SunEdison的子公司MEMC。

并因此获得了其所开发的,电子级“硅烷硫化床颗粒硅技术”。

这个MEMC,就是此前跟施正荣签订长期硅料供货合同的,那家美国光伏行业巨头。

如今被中国企业收购,可谓是风水轮流转。

与传统的块状硅相比。颗粒硅不但能大大减少引入杂质的风险,并且尺寸也更加符合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易于加工,每生产一万吨颗粒硅产品的电能消耗,就能节省2亿元。

年9月,保利协鑫的子公司江苏中能硅业的颗粒硅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达到47亿元,首批产能5.4万吨。

凭借这个“全球单体最大的颗粒硅项目”。中能硅业成为全球唯一实现单晶硅应用的颗粒硅量产企业。这也让协鑫再次拿回光伏领域的主动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协鑫就能从此高枕无忧。

因为光伏领域的核心,还是在于谁能够将光伏发电成本优化到最低。

在硅料价格上涨时,确实能够通过颗粒硅的技术放大优势。但当硅料价格下降,这种技术优势就会被缩小。

所以,中国光伏产业的内卷,可能远要比外界看到的更严重。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年6月11日,中国的光伏产业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中表示:从年起,取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发电补贴。中国的光伏发电迎来“平价上网”的时代。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少年。

目前来说,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强势的竞争壁垒。

世界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红。

但国内的竞争却依然在激烈地进行。

或许我们可以用施正荣曾经的观点来做总结。“在光伏发电没有卖到亏损之前。中国光伏领域的内卷状态,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以上就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故事。

感觉不错的话,可以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6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